如果我们回顾历史的长河,就会发现生活在不同时代的社会,人们对于人性的认知往往大相径庭。有一派人认为人性本善,而另一派则认为人性本恶。
那么,为什么会有人持有前者的观点呢?
其实,人性本善的观点源远流长,早在孟子的时代,他就提出了“人性本善”的观点,认为“性相近,习相远”,即便是出身贫寒的人,只要受到了正确的教育,就能够成为品格高尚的人。
在现代人看来,这个观点显得相当“天真”,好像忽略了人类本性中存在的负面因素。但是,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却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。比如,在一些紧急情况下,人们不顾自身安危,会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人。而在日常生活中,很多人也乐于助人,愿意为他人的需要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。
这些都足以证明,“人性本善”这个观点并非毫无根据的想象,而是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释和理解的。
当然,人性不纯净的因素也是存在的。比如贪婪、嫉妒、狭隘的自我中心等等,这些所有的负面情感都可能会导致犯罪、丑闻等等。
既然人性中存在善恶之分,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呢?或许,我们可以承认人性中的善恶是平衡的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。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,最重要的是不断地提高自己,向善而行。